【浸大社科文院合併】浸大視為推動跨學科研究重要一步 衞炳江:能拓闊學生視野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4/01/08 20:05

最後更新: 2024/01/09 12:31

分享:

分享:

浸大校長衛炳江未有正面回應學生就兩院合併擺街站、及如何解決推行跨學科研究衍生的矛盾。(朱永倫攝)

浸大近年推動跨學院、跨學科改革,其中一大舉措是擬將歷史逾50年的浸大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合併,兩學院合共12學系將歸入新學院下4個學部(Academy),浸大教務議會將於下周一(15日)審議方案。而浸大新成立「生命科學成像中心」則於今日(8日)開幕,由浸大物理系領導跨學科研究。對於有師生昨起連日擺街站反對兩學院合併,浸大校長衞炳江未正面回應,但肯定跨學科研究有助拓闊學生視野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校方今日(8日)向師生發電郵,公布教務會將於下周一開會處理文院及社科院合併事宜,新學院及各學部名稱將由教務會決定,透露新學院最新暫擬名稱包括「人文、文學及社會科學學院」及「文學及社會科學學院」。校方亦在電郵中形容,若方案獲通過,「屬大學推動跨學科教育及研究的重要一步」。

根據校方電郵介紹即將呈交教務會的合併方案,列出4學部建議英文名稱,暫無正式中文名稱。原屬文學院的5個學系,3個包括人文及創作系、英文系,以及翻譯、傳譯及跨文化研究系,擬將歸入同一學部,暫名「創意、文化與傳播學部」或「語言與文化學部」(英文名稱翻譯);中文系、宗教及哲學系,以及原屬社科院的歷史系,則擬歸入「中文、歷史、宗教及哲學學部」;至於社科院餘下6學系,其中的地理系、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,以及社會學系,擬歸入「地理學、社會學與國際研究學部」;體育、運動及健康學系,社會工作學系,以及教育學系則將組成「健康與人類發展學部」。

不過,浸大教職員工會、學生會及「文院社科院合併關注組」早於去年11月,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調查,顯示86%受訪者反對合併。關注組將於周四(11日)再舉行諮詢會,並於今午起一連4日在校門外擺街站宣傳。

(左)兩院合併關注組成員、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二年級生戴嘉平。(梁凱婷攝)

關注組於今午起,一連四日在校外擺放街站向學生派發傳單、進行宣傳。(梁凱婷攝)

浸大校長衞炳江今日出席「生命科學成像中心」開幕典禮時,未有正面回應學生就兩院合併擺街站、及如何解決推行跨學科研究衍生的矛盾,但他肯定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,他提到人工智能及電腦科技在逾10年間變化極大,前年甚至出現ChatGPT,可見世界轉變得很快,故「做教育永遠要向前看,而不是看昨日發生的事」,應幫助學生適應畢業後要面對的社會及改變,並相信跨學科研究有助拓闊其視野、不致太狹窄。

校方晚上回應查詢時形容,兩院合併後,各學系名稱和身份不變,並成為督導相關學科研究及教學發展的學術單位,學部則負責處理行政事務,並加強跨學科協同作用;校方在過去8個月舉行逾40場會面和諮詢會,以確保合併過程具透明度並能廣納意見。

至於浸大生命科學成像中心配備多項腦部成像設施,包括磁力共振成像(MRI)掃描儀、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(fNIRS)、腦電圖儀(EEG)及經顱磁刺激(TMS)系統等。浸大生命科學成像中心總監、物理系系主任周昌松稱,中心有助推動腦神經科學研究,並與大學強項如文學、藝術、人文及體育等方面結合,為學系創造條件進行跨學科研究,連繫不同學者及研究人員。他又以「一帶一路」為比喻,相信在建好基礎設施後,得以培養出許多新項目、推展新課程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中心已透過腦部成像設施,開展全港首個研究人體腸道菌群與飲食偏好及腦活動關聯的研究,現已收集約30名學生的糞便樣本,進行宏基因組腸道菌群分析,盼於本月再招募300名、介乎20至40歲成年人參與研究。浸大物理系助理教授田亮表示,會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各種食物圖片,供參加者選擇「想食」或是「不想食」,分析他們當時的認知控制及衝動。

另外,研究團隊安排學生進行音樂演奏,如單簧管,藉fNIRS分析他們的大腦活動,以了解腦間同步與演奏表現及合拍性的關聯性。浸大協理副校長(跨學科研究)、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提到,外國研究反映,演奏時跟隨者的腦部活動性較帶領者高;故盼在本地進行研究,了解在東、西方文化差異下,大腦活動或是社交互動及合作會否不同。

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 

記者:梁凱婷